湖南花炮的几大优势
一是原材料资源的优势
传统花炮的原料,主要是土硝、硫磺、木炭、爆料纸、封皮纸、黄白泥等。自唐代开始,湘东一带就已经生产这些原料。耒阳是东汉尚方令、造纸发明家蔡伦的故乡,那里很早就有造纸的传统,逐步传播全省。清末民初的时期,烟花爆竹所需之爆料纸就产于湖南浏阳和江西萍乡,浏产之折表纸(简称“浏表纸”)和萍产之窄板纸(简称“萍产纸”)质量上乘,而白果纸、笋表纸等则产于益阳和衡阳。生产爆料纸的原料主要是毛竹、青麻及稻草等,湘东几县资源甚丰,几乎每乡都建有造纸作坊,浏阳城内的“纸槽街”因此而得名。再如最初的花炮火硝,则多采用本地所产之土硝,浏阳、醴陵所生产的土硝质量优良,不仅可以自给,而且有少量外销。制作土硝者,多为从湘乡请来的师傅。湖南省经济调查所丛刊《湖南之鞭爆》称:若“本地土硝供不应求渐有采用洋硝者,但为量殊少”;又说:“引线为浏阳之首创,生产引线之‘皮子纸’亦为浏阳自产,其他原料如硫磺、木炭、黄白泥、麻线等也无一不是由当地土产。所需木炭为杉木炭,浏阳及周边县、乡处处皆有,并可供应外地。”历史上花炮原材料的优势,奠定了湖南花炮生产的基础。现在,花炮原材料品种增加,多达百余种,其中花炮药物有的是来自省外的化工原料,但纸张、粘合剂和其他辅助材料仍然是以本省所产为主。从古代开始,国内最大的花炮原材料集散市场就一直在浏阳和醴陵一带,现在,浏阳大瑶已建成全国花炮原材料最大最集中的采购中心。
二是劳力资源的优势。湖南是人口大省,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浏阳、醴陵、攸县和衡阳、宜章、沅陵、临澧等地,均属山区和丘陵地带,适合花炮生产,且人口甚众,劳力充裕。湖南省经济调查所丛刊《湖南之鞭爆》称:“产区以内,山多田少,人民专营爆业者固多,农民以制造鞭爆为副业者,为数亦不少,从事此业者既众,而内地生活程度又不高,工资低贱,何况其中不计工资仅图日食者,又不知尚有若干。”书中还说:“鞭爆之制造,成本低廉,稍有资力者,即可开设作坊,且其制作方法,因分工结果,小孩妇女以及老年残废,皆可从事其中简易工作。故浏醴二县平民,专做爆竹者,固比比皆是,余者兼做爆竹者为数亦多。闻昔日浏阳、金刚、白市、上栗等处,平时不见乞丐,荒年绝少饥民,是爆业所赐也。”现在,在浏阳的134万人口中,约有30万人左右从事花炮生产;在醴陵的100万人口中,约有20万人左右从事花炮生产。他们刻苦耐劳,爱业敬业,具有诚实守信的优秀的品格。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一般工人的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而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大专以上。充裕、优秀的劳力资源是湖南花炮生产发展快速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是技术资源的优势
花炮生产技术水平高是湖南花炮产业的一大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浏阳和醴陵。湖南经济调查所丛刊《湖南之鞭爆》称:“浏阳为烟花鞭爆发源之地,历史悠久,制造精工,信誉亦好,久负盛名。”“有‘十室九爆’之说。”又称:“该产区内各个作坊虽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之说,但作坊之间经常交流技艺,取长补短,鲜有保守及固步自封者。”1935年时,浏阳30万从业人员中(多为农闲兼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多达3万人,他们将繁杂之工艺技术进行分工,使每一工序简化,除腰筒、上盘、钻孔、结鞭和装亮子、制彩药等须富有经验之技工操作外,其余如扯筒、褙筒、插引、封装诸种,即妇女、老人以至残废者亦能胜任。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浏阳、醴陵等地的技工师傅除在本地开办“传习所”和收徒授艺外,还到邻县和外省传授技艺,因此是花炮生产技术的传播中心。在今天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湖南花炮工人勤奋学习,积极钻研,与时俱进,将现代科技与花炮生产结合起来,涌现了一大批技术过硬、攻坚克难的精英人物,如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工艺美术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焰火燃放师和高级焰火燃放师,其中黎仲畦、黄明章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裕林、曾培敢、钟自奇、江木根、姜锡松、罗友明、何继荣、黄玉国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在全省各个行业(包括雕塑、湘绣、陶瓷、花炮、菊花石等)中共评选了30多位各类工艺美术大师,而花炮行业就占了8位,这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并且,湖南花炮的生产技术早已经飘洋过海,传播到欧、美、澳、东亚、南亚各国。现在,世界上凡是有花炮生产的地方,几乎都有从湖南聘请去的花炮师傅。省外、国外的花炮大企业,其主要技术骨干乃至老板,很多都是湖南人。
四是运力资源的优势
民国时期的湖南花炮产品主要靠水上运输,其次是畜力运输和人力运输,运输工具主要是木帆船、驴马车、高架车等。湘江、沅江、洞庭湖、长江是当时湖南花炮外运的主要通道,各地爆庄用乌蓬船、小轮船运至汉口、九江、南京、上海等口岸。浏阳河、南川河和醴陵的渌江都是当地花炮产品的主要运输水道。以民国时期的浏阳为例,浏阳县城和东、西乡产品之全部及南乡产品之一部分经浏阳河运至湘江各口岸;而南乡大瑶、金刚、文家市、澄潭江之产品则由南川河运至醴陵渌江,再从醴陵由火车转运各口岸。浏阳县内之运输则多为畜力(如文家市之驴马车)和人力(如人力车及肩挑)等。从运力资源而言,醴陵、萍乡因有铁路通过,花炮运输更加便利,故优于浏阳。
现在,老产区的优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原材料优势和技术资源优势在全国首屈一指。随着交通状况的极大改善,花炮运输手段更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可谓鸟枪换炮、今非昔比。火车专列、专用集装箱、专用危爆汽车、大轮船取代了传统的运输工具。湖南省各级政府为花炮运输创建了绿色通道,花炮的内销和外运渠道更加畅通。所有的运输车辆一律悬挂危爆标志,由公安机关发证营运。出口运输主要是通过海上运输,广东三水港、南沙港,广西北海港和上海港等是海运的主要港口,新建的深圳盐田港、广西防城港和浙江宁波港是后备港,花炮出口选择余地较大,外运渠道比较畅通。但是,由于广东三水港曾出现过安全事故,导致某些港口时闭时通,使湖南花炮的出口贸易通道受阻,经过方方面面的协调后,由国家交通运输部发文,推行“产地检验、集中监装、就地封柜、转关运输”的运作方式,使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为了方便出口产品的质量检测,省商检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别在浏阳、醴陵设立了窗口机构,浏阳还建立了华洋、速福两个大型堆放场作为集中检验场所,长沙海关为出口产品的报关也提供了便利。
湖南花炮的地位与荣誉
在民国时期,湖南浏阳和醴陵、江西万载和上栗、广东佛山以及浙江温州都曾被誉为“爆竹之乡”或“烟花之乡”;新中国成立后,花炮产区有所扩大,除原有产区外,广东的东莞和南海、广西的北海和合浦以及福建的蒲田都成了烟花爆竹的集中产地,也有“烟花之乡”的美誉。但是,历史上的这种称誉不是经哪一级组织评定的,而是在历史上曾拥有一定的地位,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在民间传扬开来的。
历史上的荣誉是很重要的,不仅说明了曾经拥有的辉煌,而且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一种可贵的无形资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情况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有的地方已经退出了花炮生产,如广东、浙江、江苏等省;有的地方已部分退出(如河南、福建等省),企业数量和产值下降,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而有的地方在继续发展,如湖南、江西和广西省等省,已成为部分县﹙市﹚的支柱产业。湖南的浏阳、醴陵与江西的上栗、万载呈三角形交错,被称为当代中国花炮生产的“金三角”地区。同时,过去一些本不属于传统产区的地方也涌现了一批新秀,如湖南的临澧、宜章,江西的进贤,陕西的蒲城等,都跨入了花炮主产区的行列,其中进贤县李渡烟花集团还是全国最大的烟花生产企业之一。
由此可见,这种地位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令人欣喜的是,在国内现存的花炮的主产区中,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产量产值,无论内销外贸还是燃放市场,湖南花炮始终居于全国各省之首。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花炮总产值约157亿元,湖南产值达87亿元(其中浏阳52亿元,醴陵30亿元,其他县市5亿元),湖南约占全国总产值的55%;江西产值约50亿元,占31%;其他省市产值约22亿元,占14%。1995年,经国家权威部门的考察评定,国家正式授予浏阳市“中国烟花之乡”的称号,这是国家首次对中国烟花之乡的命名。这足以说明湖南花炮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浏阳花炮是湖南花炮的杰出代表,曾代表湖南、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上举办的各项大赛,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荣誉:
1929年,获“中华国货展览会”一等奖,被评为出口贸易的中华国货精品;
1933年,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参展,获该博览会优等奖;
1986年,在摩纳哥第二十一届国际焰火大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获得金奖;
1986年,获“中国第六届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
1987年,再次荣获“中国第七届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
1988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音乐焰火大赛”中赢得第一,捧回金奖;
1992年,荣获“澳门第三届国际焰火大赛”中获银奖;
199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音乐焰火大赛”中再次荣登榜首,获得金奖;
199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音乐焰火大赛中一举夺魁;
1997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国际音乐焰火大赛”中荣获冠军;
2001年,在意大利桑莱姆第五届国际焰火大赛中夺得金奖;
2001年,在“澳门第十三届国际焰火大赛”中夺取冠军;
2003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国际音乐焰火大赛”中又获金奖;
2005年,在由国际烟花协会主办的国际焰火大赛中夺魁,获第一名。
醴陵也代表湖南参加过一些国际大赛,1988年赴马来西亚参加国庆大典,获得好评。
说起湖南花炮在国际大赛上获大奖,中国工艺美大师黎仲畦深有感慨。他介绍,1949年的开国大典联欢晚会和1952年国庆两周年联欢晚会,放的烟花都是浏阳的产品,但大部分是传统的桶花。1959年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着手筹备一个精彩的焰火联欢晚会,国家有关部门不得不提前数月将全国烟花、鞭炮专家全部集中到北京,专门研究、生产国庆烟花。当时,湖南、江西、广东部分厂家按国家下达的计划组织生产,把它作为一种神圣的政治任务完成。国庆焰火联欢晚会办得比较成功,一致认为焰火燃放的效果还不错,黎仲畦本也有心满意足的感觉。但是,黎仲畦后来得知国外的烟花制造和燃放水平远远超过了国内,不仅花色丰富,而且造型新颖,才有了急起直追的紧迫感。1961年,在国家和湖南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浏阳成立了全国首个花炮研究所,专门从事烟花研究,由黎仲畦出任所长。他说:“那时候,我们完全按老祖宗的方法制作烟花,制作工艺和原材料全部是传统的,对化学和物理学一无所知,可见我们的烟花制作水平非常落后,我们研究学习的基础是前苏联人编写的一本叫《烟花学的原理》的理论书籍。”有了这样一本书作指导,他们一边钻研理论,一边结合实践,试着制作、研发,有点“草鞋冒样,边打边像”的味道。经过多年的努力,到上世纪70至80年代,浏阳终于在国内率先取得了爆竹、烟花新工艺和安全配方等方面的突破。可是,在烟花现代化设计和生产方面,中国烟花仍然比较落后。令黎仲畦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1984年广东省东莞代表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参加在法国摩纳哥举行的第20届世界焰火大赛,结果让人非常扫兴,在5个参赛国里中国排名倒数第一,这简直是烟花故乡的奇耻大辱。第二年,国家有关部门交给浏阳县一个任务,要求他们研制、设计新一代烟花,参加1986年第21届摩纳哥世界焰火大赛。黎仲畦和黄明章、李裕林等当时所在的浏阳出口花炮厂的研究团队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项任务。随后,我们团队几次赴日本、法国等国学习取经,又专程到摩纳哥实地考察。黎仲畦说:“我们在参观、研究了日本、法国的烟花生产工艺后,发现中国烟花在设计、造型、包装等方面确实都有不小的差距。国外的烟花技术都是从中国学去的,结果‘学生’超过了‘老师’,虽然‘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可以理解,但作为花炮大国的我们脸上无光啊。”黎仲畦回国以后,他与他的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地投入研究、攻关。经过一年半的艰辛努力,终于研制开发出大赛所需的数十个新产品。1986年金秋,黎仲畦率领的浏阳出口花炮厂燃放团队再次代表国家飞赴法国,在摩纳哥的海滨赛场,以独具特色的设计、高难度的造型,尽管仍采用原始的手工点火(其他参赛国均为电子自动点头),但凭借绝对的优势超出群雄,夺得第21届世界焰火比赛的金奖。当地知名的《尼斯日报》为此专门在头版头条撰文,标题就是《昨晚,中国让火药发言!》中国花炮由最后一名跃居第一名而获得国际金奖,中国的烟花、鞭炮又大展雄风,再次扬名世界。黎仲畦本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获得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湖南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88年黎仲畦被评为全国花炮行业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黄明章被评为第二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而李裕林于1989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花炮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事实证明,湖南花炮跨越千年的历史时空,尽管承载着风风雨雨,有过兴衰起落,有过喜悦辛酸,但始终坚强地挺立潮头,保持着领头雁的风姿,并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振翅高飞。